跟着曲奇考试网一起认识教育部称高考录取不存在内部指标,希望本文能解答你当下的一些困惑。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对高考录取有影响吗?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对高考录取有影响吗?

没有。

综合素质评价在一般的高校招生中是参考,主要还是依据高考成绩录取,如果只是参加夏考或春考的统考没有影响。但如果参加综合评价招生(包括本科和高职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能是依据之一,可能会有点儿影响,但是相对来说影响不太大。

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提出学校要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回等五项内容的量化综合答素质评价,高校将参考评价情况招生录取。所以不必太担心。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登录后请及时绑定手机或邮箱,以便后期可自助找回密码。

密码连续错误输入6次后,账号会被锁定30分钟(也可由账号所属管理员解锁,其中学生和家长账号由班主任解锁)。

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平台密码有效期为六个月,期满后密码将过期无法使用,请于密码过期前修改看,或在密码过期后根据系统导引进行密码修改。

未绑定邮箱或手机的用户,可通过以下渠道进行密码重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综合素质评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教育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分思想品德等五方面

高考军校生有没有招生诈骗?

每年高招录取期间,都有一些人打着军校招生的旗号进行招生诈骗。其诈骗伎俩大体有三种:一是说自己有关系,可以帮助分数不够的考生上军校。二是吹嘘自己可以保证上线的考生不退档被录取。三是号称自己有内部招生指标或者计划外招生指标,可以使没上线的考生在计划外录取。实际上,军校招生严格执行教育部“阳光招生”政策并接受社会监督,绝对没有计划外名额和内部名额,任何人许诺保证录取的,考生和家长切不可轻信,防止财物损失,更重要的是避免影响考生报考。

01.“内部指标”行骗

不法分子往往以“军校扩招”“内部招生指标”“计划外招生指标”为幌子,声称可以把不符合条件的考生“办”进军校生队伍。事实上,录取为军校学员有着严密的程序和条件,不仅纳入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还要通过由军队组织的政治考核、面试和体检,从来没有所谓的“内部招生指标”。

02.“培养经费”行骗

不法分子行骗的最终目的是骗取考生和家长的钱财。他们常以“报名费”“中介费”“赞助费”“学杂费”等各种名义索要高额招生培养费。事实上,军队院校招生不收取考生任何费用,考生录取至军校后,每月还发放津贴。

03.“特长招生”行骗

某些不法分子声称自己为军队院校招收体育、武术、文艺等特长生,录取分数低,考生毕业后可以到特种部队及部队文艺团体工作。事实上,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规范考试加分,大幅减少并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军队院校于2015年起就已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2018年就不再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招收艺术类生长军官学员,根本没有所谓的“特长招生”。

04.“招生机构”行骗

为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不法分子一般会打出一些唬人的招牌,如:“国防部征兵办公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生招生办公室”等。事实上,招生提档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办公室负责,政治考核、面试和体检由各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组织,择优录取;从2017年起不再招收国防生,由“国防部征兵办公室”招收国防生,更是无稽之谈。不法分子在诈骗过程中,利用考生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低分高录的侥幸心理及上当受骗后碍于面子不愿声张举报的心理,通过虚构与招生部门的密切关系,甚至假冒招生院校及工作人员,借助熟人作担保,以虚假承诺做诱饵,编造“交钱就能实现低分高录”的谎言,实现诈骗目的。

05.“过硬关系”行骗

某些不法分子自称熟识军队领导、军队干部、军队机关工作人员,甚至直接冒充军队领导和招生人员,以显示自己所谓的“过硬关系”。事实上,军队院校招生全部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办公室和院校共同在网上录取,军队人员不直接参与其中。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军队各级铁腕治理不正之风,招生工作更加规范,任何人为因素都不可能干预录取结果,所谓

教育部发布志愿填报预警,填报志愿需要注意什么?

——虚假宣传拥有所谓“内部信息”。某网站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院校”等等。事实上,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并不存在市面上的咨询机构或个人声称的“内部信息”。

——假冒所谓志愿填报专家身份。某咨询机构打出广告,称团队的专家“获得高考志愿规划师认证”“来自著名高校”等。事实上,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该机构一些所谓“志愿规划师”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按照总部提供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冤枉钱,而且可能报错志愿。

——咨询服务质量难以保障。有的机构声称“百分百保上”“一分不浪费”,但实际上为提高所谓的志愿填报成功率,鼓动考生填报较低分数即可录取的高校或专业,损害考生的正当权益。

——假借咨询服务名义进行诈骗。有的“志愿填报辅导”APP和网站假借为考生“一对一”服务的名义,收取高额费用后,溜之大吉;有的伪造录取通知书,要求考生提前交学费;还有的机构要求考生填写许多不必要的个人信息,或者发送带有木马的链接,造成个人隐私信息外泄。